北方法学

NORTHERN LEGAL SCIENCE


刑事法学专论

  • 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保护法益与规范解释——“有差异的企业财产说”之提倡

    柳忠卫;张民兴;

    《刑法修正案(十二)》对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修改使得其保护法益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四种典型的法益主张包括“企业管理秩序说”“企业高管职务行为的公正性(廉洁性)说”“企业对高管的信赖说”和“无差异的企业财产说”,经分析均存在不足之处,应采行有差异的企业财产说。本罪属于背信犯罪,仅保护企业财产法益。该法益兼具国有性质与私有性质,前者的保护程度始于财产利益的危险,后者的保护程度始于财产利益的实害。法益的具体内容是:基于企业(横向或纵向)竞争优势地位忠实维护义务的正常履行而存在的国有或私有的营收性经济利益。以此为标准,可对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展开规范解释。

    2025年04期 v.19;No.112 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我国司法语境下结果回避可能性判断的重构

    于润芝;

    我国司法语境下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的适用存在实践阻碍。在判断逻辑上,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判断结论取决于对结果的抽象化程度,混淆了结果的内容与归责的认定。在理论功能上,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判断不具有把握行为与结果之间关联性的能力,其规范性目标是确认行为规范的有效性。风险升高理论试图补救假定性判断对于关联性考察的欠缺,但该理论以结果发生概率的提升作为归属基准,无视事实关联性,司法实务应当警惕这种思考逻辑。盖然性法则的运用是确立因果性作用关联的一种方式,不违反存疑有利被告原则。当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判断出现问题时,通常存在其他对结果发生施加作用的潜在危险源。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判断应转向危险现实化模式下的正向考察,根据能够查明的义务违反行为对于结果发生施加的作用力大小决定结果归属。

    2025年04期 v.19;No.112 2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司法制度专题

  • 程序法治的版本差异与张力消解——以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为视角

    王小光;

    职务犯罪的刑事追责流程已分割为监察调查和刑事司法两个阶段,两阶段存在权力运行逻辑、程序人权标准等差异,出现两种程序法治版本的不同步,此为两法衔接的根源性障碍。不同步的法治版本会引发程序运行异化风险,导致程序控权出现阶段性不连贯,监察程序逻辑冲击刑事程序逻辑的自治自洽,监察权沿两法衔接通道向刑事司法领域扩张,侵害刑事司法权力的依法独立运行空间。对此,应修复断裂的刑事追责程序法治,通过释明监察调查阶段被隐蔽的刑事追责目标明确监察调查所承载的刑事追责功能。基于两个层次的法治共识,以强制调查措施作为程序区分标准和控权锚点,对监察强制措施进行法治化改造,协同修法实现条文衔接和法治价值衔接的双重衔接。

    2025年04期 v.19;No.112 3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司法的社会治理功能及其限度

    杨帆;

    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司法天然具有社会治理属性,呈现司法裁判功能与社会治理功能的交织状态。数字司法发端于司法驱动型的数字化实践,受到政治逻辑的全方位塑造,展现出明显的积极行动取向。相较于传统司法理念,指导数字司法制度设计和具体实践的积极司法理念在司法权认知、司法体制机制和司法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该理念在宏观上会对未来司法改革的基本方向形成重大影响,在微观上会进一步塑造数字社会特有的司法解纠机制。对积极司法理念的辨析决定了司法参与数字社会治理的功能限度。积极司法理念指引下的数字司法建设必须能够有效增强司法权行使的规范性和技术赋能司法的合理性,方能真正支撑数字正义。

    2025年04期 v.19;No.112 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刑事诉讼的真理趋同论

    邵奇聪;

    协商性司法助长了对事实的处分,动摇了职权调查原则,激化了实质真实观与形式真实观之间的冲突,导致真相概念名不副实、日益分裂。真理趋同论亲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吸收并超越了哲学中的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与共识论。其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的认识论框架下,以趋同为认知手段与真之标准,以解释论中最似真的命题为真之形象载体,以被动趋同和主动趋同为诉讼辩证过程的构成要素,为对抗性与协商性司法并存,以协商性司法为主的局面,提供了兼容各方的统一真实观。

    2025年04期 v.19;No.112 6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行政法学研究

  • 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行政给付法治新面向

    唐安然;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发展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共享”,与行政给付实践相契合。在“发展依靠人民”上,人民参与发展过程,塑造了行政给付程序法治新面向,即以兼顾防御权与受益权功能保障为目的,转向多方合作的主体关系,在双方沟通的交往理性基础上,设置保障公民全过程参与的程序机制。在“为了人民共享”上,保障人民更广泛的切实受益,塑造了行政给付实体法治新面向,即以均衡授益为给付目的,将互为对价者纳入给付对象,增加制度环境供给的给付内容,通过转向国家辅助的积极面向来提升给付限度,致力于达成公民获得实际给付利益的给付结果。此种行政给付法治新面向,反过来将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实践方向。

    2025年04期 v.19;No.112 8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协同治理实践下的职权法定原则:拓展与限度

    娄金炜;

    职权法定原则是我国行政法理论中的基础范畴,在其传统内涵之下,还包括以法律、法规、规章三层次实定法为依据和职权对应性两项隐性规则。在协同治理时代,职权的非立法性扩容、流程再造、适应性要求以及移转对职权法定原则构成了系统性挑战,需要通过拓展职权法定原则的有效性和正当性予以回应。具体包括基于协同治理情境对职权法定原则进行解释、将职权移转法定纳入职权法定原则的理论范畴、搭建“3+1”法源结构等。同时,职权法定原则的拓展必须有其限度,即职权类型范围的拓展仍须以“法定”为限,行政规范性文件作为职权法定原则新法源的范围须作限定,不能突破宪法中设定的职权运转框架。

    2025年04期 v.19;No.112 10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法学前沿

  • 商标指示性正当使用的制度建构

    高飞;李金花;

    商标的表达性功能是商标指示性正当使用的本质。尽管商标指示性正当使用中使用的是商标权人的商标,但其目的是描写或说明商标使用人商品的特征,因此,商标指示性正当使用制度的实质是商标符号的商标意义基础上的语用分配。商标的社会性与文化性及公众对商标形成的贡献表明商标指示性正当使用具有正当性基础。商标指示性正当使用具有不同于商标描述性正当使用的对象、制度性质和混淆可能性程度,其是一种独立的商标侵权抗辩制度,而非混淆可能性测试的替代方法。商标指示性正当使用的条件包括使用商标的客观必要性、善意、符合商业惯例,但不包括“不存在混淆可能性”。

    2025年04期 v.19;No.112 11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反垄断处罚决定公告的控权困境与出路

    潘宁;

    反垄断处罚决定公告是通过公开反垄断处罚决定书约束执法裁量权的程序性机制。然而,由于实践中公告内容缺失、逻辑疏漏及时间不定,控权实效受损。对于此困境,应首先明确反垄断处罚决定公告的法律依据。对于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未依法申报但已实施的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的处罚决定,反垄断执法机构应依据《反垄断法》第52条裁量是否公告。对于未依法申报的非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以及拒绝、阻碍调查行为的处罚决定,反垄断执法机构应依据《行政处罚法》第48条,以“一定影响力”为核心,裁量是否公告。如决定公告,则必须遵循完整性、严谨性和确定性原则,由此才能使反垄断处罚决定公告发挥理想的控权价值。

    2025年04期 v.19;No.112 13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政策治理与法律治理——我国数据治理模式的反思与完善

    武西锋;

    数据治理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数据治理问题逼迫下我国率先启动了政策治理模式,取得了重大治理成就,但在创制数据权利、为数据纠纷提供裁判依据、平衡多元价值和稳定市场主体信心方面遭遇瓶颈。我国政策治理模式的形成,既有数字技术新、社会关系新和治理问题新等客观原因,也有对数据权利认识不够、治理思维陈旧等主观原因。法律治理模式坚持赋权思维,以数据权利为中心,能够协调价值冲突,具有可预期性、确定性以及连续性的法理正当性。为推动我国数据治理模式转型升级,在继续完善政策治理的同时,应大力加强法律治理,以科学的数据分类为依托开展模块化治理,系统构建数据权利机制。还要正确看待二者关系,加强衔接配合,形成双向互促,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治理方案。

    2025年04期 v.19;No.112 14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投稿要求及注释体例

    <正>一、投稿要求(一)来稿应是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过的论文,亦不接受一稿多投的文章。对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本刊将予以严肃追究。(二)来稿篇幅一般应在2万字以上。(三)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技术处理或技术删节,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说明。(四)来稿请附中英文的篇名、摘要(200~300字)及关键词(3~5个)。论文标题以不超过18个字为宜,可另加副标题。

    2025年04期 v.19;No.112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