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法学

NORTHERN LEGAL SCIENCE


数字法学研究

  •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过错推定责任

    张新宝 ;卞龙;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符合产品与服务区分视角下的产品概念,其功能主要是输出特定内容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应承担产品责任。生成式人工智能不符合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基本前提,虽然服务提供者可以更有效率地控制技术风险,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通常不存在较高程度的危险性,不宜出于保护公众权益的考虑要求服务提供者内化全部的权益侵害风险。鉴于破除受害人举证困境、适度强化服务提供者义务和责任等需要,应当引入过错推定责任。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证明其在训练端和输出端都尽到了与避免侵权输出相关的注意义务来推翻过错。注意义务的标准应适当严格,以激励服务提供者采取充分的风险预防措施。

    2025年05期 v.19;No.113 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背景下数据产权登记的程序构造

    许多奇;盛宏伟;

    数据产权登记程序制度是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中的基础性制度,其构造基于数据确权和建立数据产权登记制度正当性的理论基础上,是包含申请受理、审查公示、登簿发证三阶段的登记程序体系。在申请受理阶段,应构建“专业化独立登记机构+穿透式监管”的新型登记体系,建立代理制度并明确多元主体责任;在审查公示阶段,应设计形式审查为主与重点事项实质审查的混合机制,明晰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及产品经营权的分层审查内容,通过技术赋能设计公示异议分级处理程序;在登簿发证阶段,编制登记簿应遵循真实准确、更新及时、公开透明与安全保密四项原则,构建以权利人为中心的登记簿编制方式,并强调登记证书的形式证明、实质对抗及合规指引三重效力。

    2025年05期 v.19;No.113 2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生成式模型嵌入数字政府的技术跃迁与法治调适

    周智博;

    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模型正处于高度迭代期,厘清技术跃迁背后的“技术赋能—科技风险—法治调适”框架无疑是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议题。DeepSeek技术跃迁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数字政府的内容生成、数据共享、人机互动及算法决策,成功推动了数字政府功能形态的转型升级。然而,在赋能数字政府建设的同时,DeepSeek也隐含行政公共架构消解、归责链条断裂、程序正当侵蚀及公民权利侵犯等新型风险。由此,基于组织法治,应以公共利益导向增强生成式模型的算法公共性,以权责统一原则增强生成式模型的技术责任性,以算法解释机制增强生成式模型的程序规范性;基于权利法治,应将法律保留原则与比例原则结合,从形式和实质两个维度构建一个虚实兼备的权利法治调适体系。

    2025年05期 v.19;No.113 3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政府数据开放的利益衡量及其逻辑展开

    王真平;

    政府数据开放关涉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利益主体与利益内容,亟须在规范层面展开具体的利益衡量,以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能得到合理的兼顾与平衡。因此,应构建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并将其理论层面、程序层面和交易层面分别对应利益识别、利益博弈与利益协调的具体利益场景,刻画和阐释政府数据开放的制度逻辑及其利益分配原理。基于公私利益、集体利益和制度利益的互动博弈现实,其利益协调应该着眼于利益分配的意思形成过程,以“共同利益”和“过程利益”重塑政府数据开放的利益概念与规范结构,正视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其表达,确保政府数据开放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考虑和衡量,以整体提升政府数据开放的制度治理绩效。

    2025年05期 v.19;No.113 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检察赋能行政公益诉讼的价值、困境与出路

    刘少军;鲍家琴;

    数字检察赋能行政公益诉讼具有提升监督质效、促进社会治理的独特价值。但数字检察赋能行政公益诉讼面临行政数据调取难、监督模型构建难、行检衔接程序不畅以及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完善等实践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既有权力边界被打破、行政机关封闭化倾向以及激励机制存在偏向。因此,有必要明确由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共同构建统一数据共享平台,发挥决策领导层的统筹协调作用,争取地方党委支持;以云安全管理技术的运用以及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保障数据安全;由市级数字检察办公室作为监督模型构建主体,承担核心的构建与推动职责;由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形成双重监督合力,确定监督与评估内容,建立动态的行政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台账。

    2025年05期 v.19;No.113 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刑事法学专论

  • “蹭吸”型代购毒品行为的类型划分与司法认定

    李立丰;王一帆;

    贩卖毒品是对毒品进行具有交易性质的有偿转让行为。代购毒品在具备牟利目的时,帮助性质的毒品转让行为变为交易性质的毒品转让行为,从而符合贩卖毒品罪的构成要件。“蹭吸”型代购毒品行为在构成贩卖毒品罪的认定上应采用二者定性等价而定量不等价的规则。“蹭吸”依据不同情形可分为交易性质的“蹭吸”和赠与性质的“蹭吸”,有明确约定或多次“蹭吸”为交易性质的“蹭吸”,所“蹭吸”毒品作为代购行为的对价交换,属于代购毒品牟利,构成贩卖毒品罪。无明确约定的初次“蹭吸”,应为无偿赠与,不体现代购行为的交易性质。“蹭吸”型代购毒品行为在毒品犯罪数量认定时,应采取排除“蹭吸”部分为原则,“蹭吸”部分无法查明时则将全部转让毒品认定为贩卖数量,量刑时酌情考虑代购者的“蹭吸”情节。

    2025年05期 v.19;No.113 7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区分互殴与防卫的归责之解

    蔡燊;

    根据《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启示,互殴与防卫应当放在归责视角下进行区分。正当防卫的归责前提是防卫情状可归责于侵害人,互殴则是防卫情状可归责于冲突双方。归责视角下区分二者的理论应是侵害回避义务论。互殴是冲突双方均违反侵害回避义务引发防卫情状的行为。侵害回避义务具有实质根据,其内容取决于相应正当化原理,据此可将互殴案件类型化为:防卫挑拨、预期侵害、使用过度暴力、存在公权力机关救助可能性等类型。侵害回避义务存在程度之分,对应限制防卫权的程度。根据侵害回避义务具体内容的指引,能够在不同类型案件的防卫起因事实中抓取具体判断点,为司法实践提供裁判标准的类型化指引,进而准确区分互殴与防卫。

    2025年05期 v.19;No.113 9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前沿

  • 情谊行为致害责任的教义学构造

    冯德淦;

    关于情谊行为中的施惠人致害问题,我国立法缺乏一般性的规定,司法实践也存在许多分歧。通过类似制度的考察,可以发现不同无偿行为制度之间存在价值和规则上的连通性,相似制度的评价也可贯彻于情谊行为,并为施惠人致害的责任减轻提供依据。通过类推适用相似合同的规定和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进行限制,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施惠人致害的责任减轻问题,但是依然存在诸多有待检讨之处。具体确定情谊行为致害责任,需要明确何种情谊行为需要减轻责任,以及何种损害需要减轻责任。考虑到责任构成的减责路径存在诸多弊端,应根据责任承担的减责路径确定情谊行为致害责任,并借助相关因素确定施惠人责任减轻的具体情形。

    2025年05期 v.19;No.113 11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心理学视域下商标功能的理论阐释与制度调适

    姚鹤徽;

    根据心理认知网络理论、认知回馈理论和品牌忠诚理论,商标有标示来源、品质指示、商誉承载和广告宣传的功能。标示来源功能是商标的基本功能,关联关系混淆、售前混淆和售后混淆均只有在损害了商标标示来源功能的情况下,才属于商标法规制的对象。品质指示功能并不保证商品或服务的品质,未来修法需要删除商标法的品质保证条款,承认品质指示功能在商标侵权判定中具有独立的规范价值。认知回馈理论表明商标具有商誉承载功能,商标反向混淆、反向假冒制度均体现了商标法对商标商誉承载功能的保护。广告宣传功能表明商标是市场营销和刺激消费者需求的有力工具,对广告宣传功能的保护并不必然会导致市场垄断和消费者选择的扭曲,商标法需要明晰商标反混淆制度和反淡化制度的适用范围,以应对商标权的扩张。

    2025年05期 v.19;No.113 12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涉外司法能动性的运行机理与制度应对

    何志鹏;于方唯;

    近年来,我国涉外法治立法先行,涉外司法的成果有所增加但能动性不足。随着国家间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涉外司法已然成为各国解决跨国纠纷的重要合法途径,然而以霸权为支撑的长臂司法管辖现象层出不穷,国际司法秩序面临诸多挑战。涉外司法本质上是基于国家实力、相互依赖格局和传统观念的能动选择,其功能发挥和实际效果受到国家权力资源、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能动观念的复合影响。中国的涉外司法是既非依附西方、亦非封闭排他的规则体系及其法治运作过程,应加快构建“防御、合作、输出”三位一体的外司法体系格局,在涉外司法领域发挥能动性,以此实现捍卫司法主权、抵御规则霸权和参与全球治理的目的。

    2025年05期 v.19;No.113 14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投稿要求及注释体例

    <正>一、投稿要求(一)来稿应是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过的论文,亦不接受一稿多投的文章。对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本刊将予以严肃追究。(二)来稿篇幅一般应在2万字以上。(三)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技术处理或技术删节,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说明。(四)来稿请附中英文的篇名、摘要(200~300字)及关键词(3~5个)。论文标题以不超过18个字为宜,可另加副标题。(五)本刊执行匿名审稿制,请作者将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学位、职务、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单独放在首页,稿件正文不要体现上述信息。

    2025年05期 v.19;No.113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