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法学

NORTHERN LEGAL SCIENCE


理论法前沿

  •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解读——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吕世伦;张学超;

    邓小平的法治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法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成为中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行动纲领和重要指南。概言之,其法治理论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反对人治,主张法治理论;法治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理论;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理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借鉴国外法律资源,又切忌照搬照抄理论。

    2008年06期 No.12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技术创新法制的“社会本位”重构

    王宏军;

    技术创新法制主要涉及专利法和相关竞争法。在我国的专利法即将修改、反垄断法已经实施的新形势下,我国现有的技术创新法制将面临总体上的重构,鉴于该重构异常复杂,我们有必要从法理学的视角进行较深入的思考。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考察相关的哲学和经济学根据,我们认为:我国技术创新法制的重构应坚持"社会本位"的立场,以维护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社会性创新、社会性竞争以及消费者福利等社会利益为根本任务。而该定位要求:专利法应通过修订回归于社会本位,也就是要确立"准弱化"的专利法;相关竞争法应强化其原有的社会本位,也就是要确立"最强化"的相关竞争法;二者皆以增进消费者的经济福利为最终诉求。

    2008年06期 No.12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法治视域下的村规民约

    吕瑛;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的决心。作为村民自治制度核心内容的村规民约也日益受到关注。村规民约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地位,使其与"法治"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张力。通过对村规民约与法治的内在关联正反两方面的剖析,揭示出"村规民约"对法治的推动保障作用与客观消极影响之间的矛盾,并从法律多元格局的角度,为协调这一矛盾,推进村规民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以期实现国家法律与民间秩序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2008年06期 No.12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部门法专论

  • 美国侵权法上的售后危险警告义务研究

    张民安;

    产品的生产商一旦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投入流通的产品存在某种危及使用者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危险,就要对其产品的使用者承担售后危险警告义务,要采取合理措施警告产品使用者当心所存在的危险,否则,要就其没有进行售后警告的产品引起的损害对产品使用者承担侵权责任;此种侵权责任仅仅是过失侵权责任而非严格责任,以产品生产商存在过失作为条件;产品售后警告义务的确立使产品生产商承担的警告义务和侵权责任得以拓展,为产品使用者提供更安全的保护;在建立生产商售后警告义务的时候要考虑众多复杂问题。

    2008年06期 No.12 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论仲裁裁决的既判力

    肖建华;杨恩乾;

    无论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仲裁裁决的既判力都得到了承认。很多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也采用了仲裁裁决的既判力理论。我国对仲裁裁决既判力问题研究得较少,法律规定也不明确。但是,赋予仲裁裁决既判力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剖析仲裁裁决既判力的主客观范围,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的有关理论和立法。

    2008年06期 No.12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反思与超越:中国行政主体理论批判

    章剑生;

    随着中国现代行政法理论的深入发展与法治行政的实践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因行政诉讼确定被告的需要而构建的中国行政主体理论——"诉讼主体模式"——所固有的缺陷渐渐暴露出来。为此,我们需要从本土化、正当化和功能化三个层面,在借鉴大陆法系国家行政主体理论——"分权主体模式"——的基础上,重构中国现代行政法的行政主体理论,并以渐进的方式替代现有的行政主体理论,以期回应当下中国法治行政的需要。

    2008年06期 No.12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作为反垄断法规制对象的营业转让——兼析《反垄断法》第20条第2项

    陈国奇;

    《反垄断法》第20条第2项所述"取得资产",应当理解为营业转让,而非一般的财产买卖。因为,只有构成营业转让的资产买卖行为,才能导致类似于合并和股权收购的经济效果(即营业合并),也才有必要对之实施反垄断规制。

    2008年06期 No.12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中外法史研究

  • 赎刑的废除与理性回归

    张兆凯;

    从产生到废止,赎刑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历史变迁中,赎刑被新刑法典拒之门外。理性对待赎刑的态度,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应去除赎刑中的特权因素,继承赎刑中的理性成分,对赎刑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造,使赎刑古为今用。

    2008年06期 No.12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英租时期威海卫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

    张志超;

    在英租时期,威海卫地区诉讼案件的增多,主要是由于法庭适用中国化的审判规则对中国人有亲和力、诉讼的收费较低、调解的效力不确定,民众乐于诉讼等原因;同时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2008年06期 No.12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俄罗斯法研究

  • 俄罗斯公司立法综论——兼与中国公司立法比较

    王志华;

    俄罗斯的公司立法起步很早,但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形成相对独立的公司法体系。传统上,俄罗斯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但在民法典之外,仍制定有公司单行法,并与调整公司关系的总统命令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联邦最高法院和最高仲裁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释一并行使调整公司关系的职能。俄罗斯公司立法注重对私权利的维护,以任意性规范为主。但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实践中的公司利益冲突不仅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最终也损及股东权益。有鉴于此,立法者不得不修订法律条文,增加强制性规范,强化公权力对公司活动的干预。这虽然与我国公司立法的趋向刚好相反,但两国立法的最终目标都是在寻找一个自由与干预的最佳平衡点。

    2008年06期 No.12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俄罗斯宪法法院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尤晓红;

    宪法诉讼是现代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最为有效的方式。在俄罗斯,履行宪法诉讼职能的机构是宪法法院。实践中,宪法法院主要依托宪法诉愿制度,适用蕴含比例原则的俄罗斯宪法第55条第3款作为审查基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此外,宪法法院还常在判决中援引国际条约和欧洲人权法院判例,其目的是用先进的权利保障标准来要求和促进俄罗斯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

    2008年06期 No.12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博士生论坛

  • 论民间文学的知识产权保护

    卢海君;

    民间文学因为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诸多特殊属性,加之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版权法并不保护民间文学或者并不对民间文学赋予特别的保护。虽然诸如版权法、商业秘密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传统知识产权制度都可以赋予民间文学作品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民间文学的自身属性导致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不适应性。例如,建立在个体作者基础上的传统版权制度并不适合保护民间文学作品。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对民间文学保护的不足呼唤民间文学特殊保护制度的建立。

    2008年06期 No.12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民国初期“物权契约理论”的发展——以大理院判例中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为例

    姜茂坤;

    清末时期,法制变革,西方民法学理论被引入并逐步传播开来。至民国初期,民事法律继续沿用前清现行律中的民事有效部分。接受过西方民法学理论教育的大理院推事们在民事审判实践中,运用大陆法系的物权理论审理物权变动案件形成了很多经典判例。这些判例在内容上客观地展现了物权变动模式在民国初期的发展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权契约理论的发展历程。

    2008年06期 No.12 127-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疑案争鸣

  • 许霆案的背后

    董玉庭;

    2008年06期 No.12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利用ATM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的定性——兼论侵占罪、盗窃罪、信用卡诈骗罪实行行为的区别

    刘士心;

    利用ATM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是指信用卡的合法持卡人,或者经持卡人合法授权的人,在明知银行的ATM机出现技术故障的情况下,进行取款、转账等操作程序,非法占有银行资金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五个特征,即信用卡的真实性、主体的合法性、银行的过错性、行为的形式正当性和主观的恶意性。对利用ATM机故障恶意取款的行为应当定盗窃罪,而不能以信用卡诈骗罪或侵占罪处罚。

    2008年06期 No.12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也论许霆案的定性

    刘彦辉;

    许霆案的判决定性和量刑存在一定的问题,许霆的行为不符合秘密窃取的行为类型,以盗窃罪定性并不准确;许霆的行为是侵占遗忘物,应评价为侵占罪。许霆案的生效判决不但在定性上是不恰当的,而且即便假设许霆案可以认定为盗窃罪,其生效判决的量刑理由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

    2008年06期 No.12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霆案应为“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案”的理析及启示

    郭明;

    许霆案判决之误的原因,该案的民/刑违法属性差异,采取证伪与证成并举的方法,论证该案作为"刑事犯罪案"的不成立和作为"民事侵权案"的成立。许霆案引致的"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的关系"、"刑事理论与刑事实践的关系"、"刑事实践与刑事政策的关系"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如何会通法治的若干启示。

    2008年06期 No.12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