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春福;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包括了法治建设的根本内容,法治文明、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保障。法治文明形成的历史过程决定现代法治必然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和谐,保障公民权利贯穿于法治文明的各项内在要求。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改进公民权利规定、进一步合理约束政府权力和完善公民权利表达与救济途径来实现。此外,针对社会中特殊群体,国家须采取特别措施,以真正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
2008年02期 No.8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任进;
地方制度是一国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地方政府、地方自治在国内外的含义不同,地方制度的宪法地位、作用和宪法对地方制度的保障,也不尽一致。我国国家结构呈复合单一制的形态,地方制度也有自己的特点。针对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问题,应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完善宪法对地方制度的规范和保障。
2008年02期 No.8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魏建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制现代化所涉及的不单纯是法律制度构建问题,而在深层次上,更是一个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重构与转变问题。历史事实和现实实践一再表明,法制现代化离不开一种普遍信任的社会文化来启动和支持。普遍信任,是法制现代化最为深层的内驱力,也是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赖以生成和确立的社会文化根基。普遍信任的社会文化,生成于有限政府及民众习惯于合作、自治的开放式社会结构之中。探究普遍信任的生成及其对于法制现代化的根基意义,对后发现代化国家避免和克服本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理性贫困和危机具有深刻启示价值。
2008年02期 No.8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马姝;
作为法学与社会学两个学科结合的产物,西方法社会学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与方法论思想的影响,功能主义思想就是对西方法社会学影响较深的一例,它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西方法社会学的发展:第一,功能主义思想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法学研究中注重分析法律结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的思维惯习,提供了从法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考察法律的"外部"视角;第二,功能主义思想提供了从法律与社会整体的联系来考察法律问题的系统的视角;第三,功能主义思想中对"功能"内涵更为全面的阐释丰富了法社会学中的法律功能研究。
2008年02期 No.8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曹兴权;
商主体是交易与组织的混合机制。商主体规范应当立足于不同主体的交易性与组织性特征的不同表现而展开。组织性色彩越浓厚,对商法的需求就越强烈,就越需要由商主体特别法给予某种示范或者强制。如何规范商主体人格独立的五重要素,是商主体制度建构的核心问题。在规范设计中,应围绕财产性规范与管理性规范两范畴,处理好规范的强制性与任意性的关系。一般而言,商主体制度的财产性规范是强制性的,而管理性规范的强制性则因为主体类型的不同而有别。
2008年02期 No.8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艾尔肯;
医疗损害是因医疗行为对患方造成损害的一种法律事实。它不仅包括对患者生命健康权的侵害,而且还包括因医疗过失行为引起的一切不利的事实和后果。对医疗损害的内涵和外延应当依据侵权法上损害事实理论进行认定,但要注意识别医疗损害与医疗事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在理论层面上全面了解医疗损害的适用范围,才能切实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公正合理地裁决医疗纠纷,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008年02期 No.8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冯乐坤;
农村集体财产纠纷解决模式主要包括诉讼、仲裁、行政处理、调解、和解、信访等方式,这些解决模式于实务中各有利弊,纠纷当事人往往从自己利益角度出发进行选择。然而,为了切实地保护农村集体及其成员的利益,农村集体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权属纠纷由行政机关解决不妥,应由法院作为民事纠纷直接受理;土地征收标准纠纷不应以行政方式解决且产生终决性效力,应界定为民事纠纷,赋予法院享有此类纠纷的最终决定权;集体财产收益分配纠纷应明确引发纠纷的集体财产分配方案属于一种特殊法律行为类型,法院应受理此类纠纷。同时,现行农村承包纠纷仲裁存在的弊端甚多,应将其纳入《仲裁法》的仲裁范围。
2008年02期 No.8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卢建平;
我国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确立了一系列有关刑事诉讼的国际准则。基于"条约必须信守"的原则,如何以刑事诉讼的国际准则为参照,推进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改革和完善,是我国当前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国际人权公约的批准和实施为视角,对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与国际准则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刑事司法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08年02期 No.8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郭华;
美国对专家证言的可采性经历了弗赖伊判例"普遍接受标准"的限定到《联邦证据规则》对专家证言"关联性"和"有用性"的立法扩张,催生了达伯特判例的"综合观察标准",又因"乔因纳"、"锦湖轮胎"判例对达伯特判例的冲击,引发了涉及科学、技术和经验知识专家证言可采性的多种判断标准的纷争,导致《联邦证据规则》作出了限缩性的修正。判例与立法的互动背后演绎着专家证言可采性的判断权由"科技社群"向"法官"移转,最终法官扮演了专家证言进入法庭"守门人"的角色。美国专家证言可采性判断标准迷失于判例促发立法的互动,为我国法官如何走出依赖原有内部设立鉴定人积习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可借鉴的经验。
2008年02期 No.8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荣建华;
利用资本弱化手段逃避企业所得税已经成为企业避税的一种重要形式,针对这一现象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制定了资本弱化规则,以阻止本国或跨国企业融资中债务资本的滥用,防范资本弱化对本国税收利益的侵蚀。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防范资本弱化的方法主要有固定比例法和公平交易法两种。结合国外实施资本弱化税制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根据我国立法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以安全港规则为主,公平交易规则为辅的防范资本弱化避税的规则模式。这种规则模式,既能体现社会正义、维护国家利益,又能体现社会公平、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008年02期 No.8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震;
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将环境问题列为世界第三大问题,环境权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学者们从不同的法律视角,提出了自己对于环境权的认识。民法上的环境权既有较大的意义也有固有的缺陷,因此民法上的环境权不能代替宪法上的环境权,而且最终要上升到宪法层面。环境权理论对我国的宪法从观念到条文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8年02期 No.8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李元起;黄若谷;
从香港基本法草拟至今,"剩余权力"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本文试图从"剩余权力"概念的内涵入手,展开分析作为保留权力的"剩余权力"和作为遗漏权力的"剩余权力"。通过比较宪法学知识,说明在香港特区高度自治权问题上谈论"剩余权力"问题在宪政理论上、在实定法上都是难以证成的,同时,为香港特区高度自治权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充指明合法路径。
2008年02期 No.8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林喜芬;
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论争,当前我国理论界立场繁多,却有自说自话之嫌,改革主张繁荣,却缺乏系统整合。经过对话语资源的梳理,我国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憧憬方面,呈现出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两种理路;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改革进路方面,呈现出整体革新与渐进改良两条进路。经过对话语资源的整合,未来我国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论争还需要注重两个重要维度:一是对他域话语资源作批判性解读;二是对该证据规则的吓阻功能及我国制度环境的容纳能力作经验性研究。
2008年02期 No.8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夏晓红;
受互联网的影响,国际民商事管辖权规则发生了改变,即行使管辖权的依据由主要考查人的被动隶属关系向主要考查人的主动性行为转变。这种新思路值得肯定,但管辖权的确定性仍未得以实现。互联网管辖权的最终确立需要国际协调,因此,我国应倡导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管辖权规则而努力。目前,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具体标准受技术、经济等因素影响,正在逆境中发展,但未来仍然光明,国际民商事管辖权将在技术支持与保证下获得新的地域规则。
2008年02期 No.8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曹阳;
美国最高法院在新近判决的Teleflex案中认为判断非显而易见性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严格适用"动机-教导-启示"的标准与专利法并不相符,"协同效应"标准以及"出人意料技术效果"标准是可适用的有益标准。美国最高法院在Teleflex案中以及先前在判断非显而易见性时所采取的立场表明,一个国家的专利判断标准必须与其国家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专利的非显而易见性的判断标准过低,将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需要对之作出必要的修订。
2008年02期 No.8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