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乐坤;
保理人进行债权转让通知不以债权让与人不履行通知义务为前提。应以确保保理人能够证实保理合同和应收账款转让事实为宗旨,确定构成保理人有效通知所需必要凭证的范围及标准;保理人提供经公证的必要凭证不应作为强制性规定。在能够确证应收账款转让事实时,保理人提起的诉讼或者仲裁应可构成有效通知,且应认可诉讼或仲裁方式的通知在最终判决前有阻止债务人向让与人履行的消极效力。应收账款转让登记不能替代转让通知,即使在应收账款多重让与的情形中,债权转让登记与通知的效力冲突亦可通过坚持转让通知优先主义规则得以化解。暗保理人向让与人行使追索权不应以向债务人通知债权转让为前提。
2024年03期 v.18;No.105 6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8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牟春花;
类案同判的共同性问题是何谓类案,如何同判。原本这是一个在民众和法官交往互动框架下,从案件的类似性方法推理到主体间性的类比本体形成的互动互构过程。但绝大部分研究者仅仅着眼于逻辑分析、类比推理和法官义务等方法论,没有触及类案同判深层次的方法论和本体论之间互动互构问题。该问题在行政类案同判中尤为典型。无论是行政诉讼法的制度设计要求,还是行政司法裁判希望获得的社会效果,法官仅仅基于法律义务和法律方法都不能较好地予以解决实现,必须在公众、法官、行政机关这三种主体及其职能所组成的结构性本体基础上进行行政类案同判。完整的行政类案同判是一个结构性本体和诉判一致类型化方法相互生成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本体和方法之间的互动互构过程中,行政类案同判可以回归行政诉讼本意,在行政诉讼领域中取得类案同判的理想效果,进而为法理学中的类案同判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启发和来自部门法的验证。
2024年03期 v.18;No.105 8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彦君;段昕彤;
退休制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最为重要的法律制度,应与时俱进地实现改革与优化。应在系统梳理立法形式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探寻立法完善的多元路径和可行举措。基于法律文本与法规政策文本双重视角的梳理和评析,可以准确把握我国退休制度的现实构造及其历史轨迹,揭示其利弊得失,为当代中国退休制度改革及其立法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退休制度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承载和确立,惯例的法律化与政策的法律化需要同步推进。实现中国退休立法的体系化,在面对《劳动法》修改、“劳动基准法”制定和“劳动法典”编撰等路径选择时,都应认真对待退休制度改革及其立法完善问题。
2024年03期 v.18;No.105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娜;张印;
轻罪时代程序出罪的优化端赖于裁量不起诉的效能激活。裁量不起诉的理论基础在于起诉便宜主义,具有提升诉讼效率、节约诉讼资源、实现教育矫正目的等独特优势,但同时蕴含着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风险。2014—2023年实证数据表明,裁量不起诉整体适用率和占不起诉比率呈现“双提升”态势,但仍未摆脱“圆柱体”起诉格局,且存在附条件不起诉适用悖论、裁量不起诉内部关系含混等困境,其成因在于教义学之孱弱和配套环境之制约。应从本体论、关系论和系统论三重维度重塑裁量不起诉体系。酌定不起诉应摆脱对实体法的形式依赖并引入需罚性判断,附条件不起诉应取消主体范围限制。应将实现法益恢复所需的考察方式和时限作为区分不起诉类型的依据,并引入合作共治理念和多元主体参与,实现裁量不起诉的环境优化和监督制约。由此,裁量不起诉的困境得以破解,对于实现中国式轻罪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3期 v.18;No.105 11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2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杜焕芳;阮昊翔;
我国目前着力于推进仲裁制度改革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征求意见稿)》顺应而出。在此修法视野下,作为“中国经验”的仲裁调解制度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但令人遗憾的是,仲裁调解司法审查并未见于此次立法动向。事实上,现行法在该问题上的留白已造成诸多实践困境,虽司法层面已有所回应,即最高人民法院相继颁布相关司法解释和会议纪要予以应对,然仍难言充分。司法回应无法替代立法功能,前者价值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立法的确认。其次,既有的司法回应并未解决“中国经验”的根本问题,仲裁调解书与仲裁裁决的关系仍悬于未明。此外,司法回应在规范内容上亦有所疏漏,因此须得填补。而此次仲裁法修订,恰为仲裁调解司法审查的立法完善提供了便利条件。
2024年03期 v.18;No.105 12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9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