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恒山;
一种执政方式的选择,同执政党对自己执政价值目标的选择确定有密切的相关性。换句话说,适当的执政价值目标的选择,需要适当的执政方式保证其实现。依法执政的提出与贯彻,同中国共产党逐步明确自己执政的三大基本价值目标密切相关。反过来,只有在明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价值目标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认识实现执政方式转换、实施依法执政的必要性。
2011年06期 v.5;No.30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日华;
对于司法过程中的事实问题,始终存在着多种分类。大多数都是在静态意义上对事实进行划分;事实只有在司法过程中才有意义,事实需要在司法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考察。从客观事实的发生、案件事实的陈述到裁判事实的建构,是诉讼参与人、法律规范、证据等各种因素整合的结果。裁判事实的最终形成是在法律理性主导下进行的事实演化;事实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意义上的分类并不是司法过程中事实的真实形态。
2011年06期 v.5;No.30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志刚;
由于法律的缺位,一些村民的土地权益以及承载于其上的基本权利处于事实上的虚置状态。在土地纠纷诉讼中,村民往往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司法救济,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法律的缺位造成的。从挖掘现行法律规范的潜在价值来看,《物权法》第63条第二款所设定的救济渠道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中所包含的强制性价值条款无法切实担当起保护村民土地权益、进而实现其基本权利的使命。但是,如果能够设置"法益侵害型"侵权行为制度,将该种价值条款所包含的"平等法益"转介到土地纠纷领域,村民的基本权利是有望得到实现的。当然,法官在转介基本权利的时候,应该对其流量进行动态的控制。
2011年06期 v.5;No.30 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雷安军;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美国司法审查是司法审查发展的现代阶段。早期阶段的司法审查被认为是一种对抗立法暴政的革命行动,是一种政治色彩极强的行为。在马歇尔法院的推动下,司法审查由早期阶段进入了传统阶段。司法审查被赋予了浓厚的法律色彩,成为法院日常工作的一部分。19世纪末司法审查进入了转型阶段,法院用实体性正当程序去审查规制经济领域的立法。转型阶段预示了现代司法审查的到来。宪法和司法观念的转变、1937年的宪法革命和沃伦法院的推动共同促使了现代司法审查的兴起。现代司法审查的特征是对美国政治生活中司法部门的立法地位更为明确地接受。司法性立法被认为是法官无法推却和非常必要的职责。
2011年06期 v.5;No.30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代雄;
盖尤斯《法学阶梯》创立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的民法体系模式。人文主义法学家将其改造为"人法—对物权法—债法"的新三分式民法体系。与传统的法学阶梯式民法体系相比,现代法学阶梯式民法体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继承法逐渐从"物法"中分离出来,在某些方面正在与潘得克吞式民法体系走向融合。
2011年06期 v.5;No.30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郑永宽;
在是否发生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上,德国法区别对待占有改定与指示交付,这并不具有充分的根据。而无论是"以手护手"原则、"所有权人与受让人给予出让人同样多的信赖"、"避免隐秘交易与舞弊行为"或"所有权人对其权利丧失无从知觉或阻止"等理由均不足以否定占有改定下适用善意取得。只要受让人基于无权出让人占有的信赖而为交易,即应肯定其善意取得所有权,不应因占有移转之方式而有差异。
2011年06期 v.5;No.30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王歌雅;
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均存在着性别排挤与平等追求的博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文明之后,这种博奕集中表现为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和男性家庭责任承担的博奕。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在公共领域直接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在私人领域则直接表现为男性家庭责任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在于女性劳动权益的救济——强化男女平等精神,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劳动保障意识、强化社会监管体系。男性家庭责任的承担在于女性家庭权益的救济——强化社会性别意识、强化性别平等观念、强化发展资源共享。当女性劳动权益保障与男性家庭责任承担紧密共融、相互促进之时,就是男女两性的实质平等和男女两性的充分解放之时。
2011年06期 v.5;No.30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刘小勇;
我国公司法虽明文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回购自己股份的范围,但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回购问题却未置可否,而司法及学说对此的态度也是莫衷一是。有限责任公司兼具人合性的特征,且对回购股权有特殊的现实需求。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国外主要国家均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对公司回购自己股份的管制,对有限责任公司更为宽松。因此,我国应放开对有限责任公司回购自己股权的限制。在此前提下,为保证股东间的公平、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及公司治理的公正,我国应立法制定一系列有关程序、财源、违反的效果及惩罚等方面的配套规定。
2011年06期 v.5;No.30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6 ] |[阅读次数:0 ] - 李洁;
有组织犯罪作为犯罪的高级形态,其组织严密,危害严重。由于其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导致发现不易,查处困难。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化程度愈高,形式也日趋公司化、企业化,手段日趋现代化,犯罪的领域也愈趋扩大。因此,选择最优的手段治理有组织犯罪势在必行。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现实的选择,打击有组织犯罪都要"打早"、"打小",从一般违法开始,力求将其遏制在萌芽之中。这既可以避免或减少危害,又可达到投入少,效果好地遏制有组织犯罪的目的,而这尚需相关法律规则的完善与观念的支撑。
2011年06期 v.5;No.30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运锋;
刑法目的解释的存在根据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在刑法解释体系中,目的解释不能简单定位为辅助作用或决定作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的解释边界的厘定与文义解释有关,也与历史解释、体系解释有关。目的解释主要局限在法律疑难情况下适用,且目的解释常与非规范因素相联系,所以应从实体规范、司法程序及司法技术等角度对该法律方法进行规制。
2011年06期 v.5;No.30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刘菲;
在民事诉讼中,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处理问题实质上是行政行为对民事审判的拘束效力问题。通过分析其成因及借鉴域外之经验,可以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首先要判断该行政行为是否构成"先决问题",即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先决性,是否是尚未发生形式确定力的非无效行政行为。在构成"先决问题"的前提下,以行政行为对私法关系的作用效果为依据确定民事审判权的审查限度,即对确认性行政行为、形成性行政行为、裁决性行政行为分别适用民事先行、先行后民、行政附带的司法审查机制。
2011年06期 v.5;No.30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周强;
对法律问题的探讨应当首先在两个前提下进行:第一,在现行法律框架之内;第二,把现有法律规定看作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完整体系,以尽力去挖掘其潜力。以彩票中奖者个人信息为例,《彩票条例》要求彩票发行者、彩票销售者等对此予以保密;但当这一信息进入行政机关转化为政府信息之后,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有了公开的条件和途径。两部法律可以相互调适,共同应对社会需求。
2011年06期 v.5;No.30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陆诗忠;
就被害人、犯罪人利益保护而言,无论是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还是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抑或是刑事和解制度、非刑罚处罚方法,它们都远不如恢复性司法那么周详;就提高诉讼效率而言,刑事简易程序功不可没,但已无拓展的空间,亟须恢复性司法的加盟。
2011年06期 v.5;No.30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丽珍;
替代条款要求在案件与一国有更密切联系时,排除冲突规则对案件的适用,发挥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矫正功能。替代条款是法律选择的灵活性超越确定性的明证,是"方法"对"规则"的融合和革新,是英美法的自由裁量主义和大陆法的严格规则主义的较量。替代条款的盛行同样诠释了法的正义价值和安全价值之间博弈发展的古老命题,彰显了法律现实主义在冲突法领域的一度勃兴和鼎盛。《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在合同领域没有采用我国已有立法和各国立法中的替代条款,实为一大憾事。
2011年06期 v.5;No.30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